中醫講究辨證論證,而每個人的體質不同,也需要不同的方法來進行調養。目前中國人的體質主要有9種。一種平和,八種偏頗。只有通過調理修正偏頗體質,才能更好享受健康好生活。
九種體質的常見表現主要從面色、眼目、口鼻、精神狀態、飲食、大小二便、舌脈等特征進行分辨,心理特征多為輔助。
1.平和質
特征:肥瘦勻稱,健壯有力,毛發潤澤,目光有神,精力充沛;既耐寒又耐熱,對環境的適應性強;胃納佳,沒有特殊的飲食嗜好;二便正常規律;淡紅舌,薄白苔,脈率勻整。性格平和,情緒穩定,睡眠良好。
發病傾向:平時患病少。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: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比較強。
養生原則:協調陰陽,暢通氣血,促進代謝。
飲食宜忌:沒有品種上的禁忌,但不能自持體格健壯而煙酒無度,暴飲暴食,可以根據不同的季節進行適當的飲食調養。
生活起居:保持原有的良好生活習慣。如工作、學習等原因,長期不能規律地生活起居,可能引起體質的變化。
四季養生:以進食應時應節、新鮮食物為宜。生活起居遵循“春夏養陽”、“秋冬養陰”的原則。
春季宜食用薺菜、鮮韭菜、竹筍、芫荽、新茶等有助于陽氣升發的食物。增加戶外活動,庭院散步,郊游踏青,使情緒心態舒展暢快。
夏季謹記飲食衛生,防止病從口人。不可過食冰涼冷凍的飲食。適當食用綠豆、西瓜、冬瓜、苦瓜、絲瓜、黃瓜、番茄、菊花等清解暑熱的食物,同時也可以視具體情況選食西洋參、太子參、鴨肉、馬蹄、白扁豆、蓮子等益氣養陰去濕之物。避免在烈日酷暑環境下劇烈活動,以及過度貪涼。
秋季適當進食紅蘿卜、桂花、秋梨、紅棗、銀耳、百合、葡萄、龍眼、花生等應時食物。“春捂秋凍”,鍛煉耐寒。可登高遠望,旅游遠足,調整心態。
冬令是進補的好時機,可適當地進食核桃、阿膠、人參、雞肉、龍眼肉、羊肉、狗肉、海參、牡蠣等滋陰壯陽的食物。同時要適當運動,振奮陽氣。衣服、居室均不宜過暖。
楊教授:適當通調經脈,保持健康體魄。
2.氣虛質(瘦或胖乏力型)
特征:四肢倦怠,肌肉松軟,不喜運動;面色白,口唇淡;稍活動即汗出,頭暈眼花,腹部下墜,寒熱耐受力較差,冬怕寒,夏怕熱,易于感冒;食少不化或喜食甜食,大便正常或不爽;舌淡嫩,邊有齒痕,性情多柔和,喜靜懶言,聲音低弱,目光少神。
形成原因:先天稟賦;少時脾胃受傷,氣血不足;長期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,大病久病之后;長期過度勞累或思慮過度,營養不良;月經過多;房勞過度;過度減肥。
楊教授:此類人一般屬:脾胃氣虛、肺、腎氣虛;兼挾體質:氣虛陽虛、氣虛痰濕、氣虛血瘀、氣虛血虛。只有加強此經絡與內臟器的保養,才能改善預防發病傾向:易感冒、腹瀉;營養不良、中暑、汗證、驚悸、胃下垂、脫肛、子宮下垂、腎下垂等。
養生原則:補益脾肺;升舉清陽。以飲食調養,慎避風邪為主。
飲食宜忌:不宜多食生冷苦寒、辛辣燥熱等寒熱偏性比較明顯的食物;少食油膩,不易消化的食物;平時應注重飲食調理,適當進補,宜緩補而忌濫補、呆補。
宜食性質平和而偏溫的食物,比如:山藥、龍眼肉、蓮子、藕粉、大棗、鵪鶉肉、母雞肉、羊肉、栗子、粳米、糯米、胡蘿卜、南瓜、黃魚、蘋果、葡萄干、紅茶、香菇、蜂蜜、飴糖、蜂王漿、黃鱔等。
生活起居:注意季節轉換、氣候變化,謹防呼吸道疾病和過敏性疾病。平時堅持輕度運動鍛煉,如散步、慢跑、太極拳等。避免疲勞。氣虛體質多與血虛并見,過度思慮,過久看書、看電視,均會勞傷心脾,耗氣傷血。平時經常按摩,艾灸大椎、風池、氣海、關元、脾俞、肺俞、腎俞。
四季保養:夏季不宜大運動量及曝曬,要保證睡眠,避免傷暑。倦怠少氣多汗者可以適當進補,如黨參、西洋參、麥冬、百合、葡萄干等。秋冬季適合溫補,如大棗、龍眼肉、人參、黨參、黃芪、山藥、牛肉、羊肉、母雞、胎盤等,但是不可過于溫燥,可以稍加白芍、麥冬、熟地等。
建議:適當飲服補氣血茶
自我穴位調理:中府、氣海、關元、神厥、足三里。
3.陽虛質(白胖怕冷型)
特征:體形白胖,肌肉不結實。中年常有發胖;乳房發育不佳;毛發易于脫落,面色胱白不華,目光清澈,口唇色淡,肢體不溫,經常感到背部和膝關節以下怕冷;耐夏不耐冬,喜溫熱食物,大便偏溏,夜尿多,小便清長,容易水腫,舌體淡而胖嫩,苔白水滑。性格多沉靜,容易神疲倦怠,消沉,悲觀;不喜運動;缺乏性欲。
形成原因:色欲勞傷;大病之后或慢性病;常服苦寒清熱之藥;過食生冷寒涼之品;老年人。
楊教授:此類人一般屬:脾胃虛寒,脾腎陽虛;瘀血、陽虛痰濕、陽虛痰瘀互結;只有加強此經絡與內臟器的保養,才能改善預防易感疾病:肥胖、陽痿、不孕、痹證、感冒、胃痛、腰痛、腹痛、腹瀉、痰飲、水腫、胸痹等。
養生原則:溫補脾腎,溫化水濕。以飲食調養、運動健身為主。
飲食宜忌:不宜多食生冷、苦寒、黏膩的食物,比如梨、李、香蕉、枇杷、馬蹄、甘蔗、柿子、冬瓜、黃瓜、絲瓜、苦瓜、芹菜、茄子、蠶豆、綠豆、百合、甲魚、鴨肉、田螺、蟹肉、綠茶、冷凍飲料等。尤其不宜多飲清熱瀉火的涼茶,低鹽飲食。宜食溫熱、甘緩的食物,比如荔枝、龍眼、櫻桃、杏、胡桃仁、栗子、韭菜、芥菜、香菜、胡蘿卜、洋蔥、香菇、黃豆芽、黑豆、山藥、雀肉、牛肉、羊肉、狗肉、鹿肉、雞肉、鵪鶉肉、黃鱔、草魚、海蝦、飴糖、酒、咖啡、紅糖、生姜、辣椒、胡椒、糯米等。
生活起居:常年堅持體育鍛煉,如跑步、跳舞、爬山、體操等。多曬太陽,進行日光浴。不可久居陰暗潮濕之處。可經常泡浴溫泉、洗熱水澡。
四季保養:耐春夏之熱,不耐秋冬之寒,易感寒邪,得病容易寒化而成寒證。重在“春夏養陽”。春季適當進食升陽之品:陳皮、谷芽、韭菜、花生、蔥、姜等。慎脫衣減裝,要適當“春捂”,先減上衣后減下衣。夏季避免長時間在空調環境中生活、工作。不可在室外、樹陰、過道等風口之處露宿。盡量少食菊花、綠豆等清熱降火的藥食。陽虛明顯者可以在“三伏天”進補溫熱之品,如羊肉、狗肉、童子雞等,或艾灸足三里、氣海、關元、腎俞、命門等穴位。春夏季宜多曬太陽。秋季不可“秋凍”。注意保溫,尤其腰部和下肢腳部,先穿棉褲。宜食偏溫的水果,不宜食生冷瓜果。冬季宜進食溫補的羊肉、狗肉、鹿肉、童子雞、蝦、鹿茸、蛤蚧、紫河車、菟絲子、核桃肉、栗子、胡蘿卜等。謹避寒邪,有條件者可以到溫暖的南方過冬。秋冬季要保證積極的運動鍛煉,振奮陽氣。
建議:適當飲服益腎茶、補氣血茶
自我穴位調理:命門、腎俞、足三里、關元。
4.痰濕質(體肥痰多型)
特征:肥胖者較多見,腰腹部月巴滿,肢體沉重倦怠;膚色白滑;口干而不喜飲水,口中經常黏膩,喜食肥甘厚味香濃,經常胸悶或腹部脹滿;大便溏爛,或后重黏滯;白帶多;舌體胖大,舌苔白膩,脈濡或滑。經常神昏、頭重,反應較慢,嗜睡,打鼾。
形成原因:先天稟賦;慢性消化道炎癥;長期多食肥甘厚膩及寒涼生冷之物,飲食過咸,常飲涼茶;暴飲暴食,進食速度過快;嗜酒;用藥不當,過用滋補;過度安逸,缺乏運動;夏季長期在空調環境中生活、工作;久居潮濕之地。
心理特征:性格偏溫和、穩重,多善于忍耐。
楊教授:此類人一般屬:脾虛生痰、肝脾不和、脾腎陽虛、肝膽郁滯;兼挾體質:中老年多偏于氣虛陽虛;年少者多偏于陽熱;痰瘀互結、氣虛痰濕、陰虛痰濕、陽虛水泛。只有加強此經絡與內臟器的保養,才能改善預防發病傾向:肥胖、失眠、痰飲、胸痹、眩暈、中風、消渴、癲、狂、癇、帶下癥、不孕癥。
養生原則:健脾化痰,疏理氣機。以飲食清淡、運動鍛煉為主。
飲食宜忌:控制飲食量,不可多食多飲,最忌暴飲暴食和進食速度過快。限制食鹽攝入量。不宜多食水果及油膩、肥甘、滋補、酸性、收澀以及寒涼、苦寒的食物,如醋、芝麻、核桃、百合、銀耳、燕窩、西瓜、李、梨、板栗、桃、杏、橘、香蕉、枇拇、馬蹄、甘蔗、豬肉、桂魚、鱉肉等。宜食清淡、稍偏溫燥或有去濕作用的食物,如山藥、薏苡仁、扁豆、赤小豆、白果、鍋巴、黃豆芽、陳皮、辣椒、咖喱、白蘿卜、葫蘆、豆角、冬瓜、鯽魚、鯉魚、鱸魚、羊肉等。
生活起居:中年人定期檢查血脂、血糖、血壓。多戶外活動,曬太陽和日光浴。堅持運動,每次運動需全身汗出、面色發紅為宜;運動后不宜馬上洗澡,可先用干毛巾擦干全身,待汗出明顯減少之后洗澡。平時堅持洗熱水澡,經常熱水泡浴至全身微微發紅。嗜睡者應減少睡眠時間。衣著寬松,并用棉、絲、麻等透氣散濕的天然纖維制作。避免久居潮濕之處。
四季保養:痰濕體質由于體內多濕,易感內外濕邪為患,得病多纏綿難愈。春夏最易生濕生痰,春因肝木克脾土,夏因暑濕困脾胃,脾胃受傷則痰濕內盛。要注意春季防肝旺,夏季防暑濕。春季不宜進食發物,以免擾動伏痰宿飲。不宜進食生冷黏膩等助濕生痰,妨礙陽氣升發的食物,如動物脂肪、糯米甜點心、水分多性寒涼的水果蔬菜。南方梅雨季節濕氣重,應多運動。夏季飲食要溫暖,不可冷凍寒涼;生冷瓜果不可多食,尤其是清涼飲料及西瓜、甜瓜等。不可長時間直吹風扇,空調溫度過低等;宜洗熱水澡。夏季保持正常通暢的汗出非常重要。秋季空氣干爽,雖然利于痰濕體質,但是水果仍不宜多食,尤其是李、柿、石榴。冬季可食溫熱麻辣的火鍋消散痰濕,不宜大棗、阿膠、蜂蜜為主的冬令蜜膏。
建議:適當飲服健脾祛濕茶.、清熱解毒茶、消積清腸茶
自我穴位調理:風門、足三里、太沖、公孫、豐隆。
5.濕熱質(偏胖濕熱型)
特征:平時面部常有油光,容易生痤瘡粉刺。舌頭顏色偏紅, 膚色偏黃,身體感沉重容易疲倦。有“濁”而不清爽之感;經常胸脘痞悶,口苦口臭,唇紅,齦齒發黃;不耐熱;喜食肥甘油膩之品;大便燥結或黏滯不爽臭穢難聞,小便黃赤,帶下經常色黃有味;舌質紅,舌苔黃膩;脈滑數。性情多急躁易怒,煩悶懈怠。
形成原因:先天稟賦;嗜煙嗜酒,恣食肥甘厚味;滋補不當;情志抑郁。
楊教授:此類人一般屬:脾胃濕熱、胃腸濕熱、肝膽濕熱;兼挾體質:濕熱體質多屬過渡性體質。由于濕熱體質往往感到多種不適,經常會服用清熱利濕的中藥或抗菌消炎的西藥,隨著時間的推移常向陰虛或痰濕、氣虛轉化。只有加強此經絡與內臟器的保養,才能改善預防發病傾向:肥胖、濕溫、暑濕、腹瀉、痢疾、淋證、瘡瘍、帶下癥、帶狀皰疹、黃疸、肝炎、感染性疾病。
養生原則:健脾去濕、疏肝利膽、通腑泄熱。
飲食宜忌:少食性熱生濕、肥甘厚膩的食物,如煙酒、奶油、動物內臟、辣椒、菠蘿、橘子、芒果、山楂、柿子、石榴、豬肉、羊肉、狗肉、燕窩、銀耳、甲魚、海參等。
宜食清淡去濕的食物,如冬瓜、苦瓜、絲瓜、黃瓜、西瓜、綠豆、赤小豆、芹菜、萵筍、薺菜、鮮藕、扁豆、薏苡仁、豆角、綠豆芽、豆腐、蘿卜、田螺、鯽魚、鯉魚、海帶、蜆肉、泥鰍、葫蘆、大麥、蠶豆。
生活起居:不宜熬夜及過度疲勞;注意個人衛生,加強鍛煉,增強體質。
四季保養:春季氣溫回升,注意清熱,謹防溫病;夏天謹防暑濕為患,注意清熱祛濕。多飲水,保證大便暢通、小便清利,保持皮膚清潔。秋冬不可妄進溫補、滋補之品。
自我穴位調理:三陰交、天樞、曲池、陰(陽)陵泉、足三里、章門
6.陰虛質(形瘦怕熱型)
特征:形體瘦長,易感溫熱之邪,病證多化熱化火,常見瘦小或瘦長體形,怕熱,手足心熱;皮膚偏干或偏油,膚色蒼或赤,面部偏紅或顴紅,常有烘熱感;眼睛鞏膜紅絲較多,渾濁,目干澀,視物昏花;唇紅微于,咽喉于燥,口臭口瘡;不耐夏熱;大便偏于或秘結,小便短黃。容易早衰。舌體瘦小,色紅少苔,脈細數。性格急躁易怒,情緒波動或敏感壓抑;睡眠質量差或經常睡眠時間短。
心理特征:性情急躁、外向活潑好動。
形成原因:先天稟賦;經常熬夜,性格內向壓抑,五志化火;房勞過度;長期服用利尿藥、清熱利濕藥;過食辛辣燥熱食物,吸煙,妄投溫補;環境污染。
楊教授:此類人一般屬:肝腎陰虛、肺腎陰虛、肺胃陰虛。容易陰虛火旺;常見兼挾體質:氣陰兩虛、陰虛兼瘀血、陰虛兼痰濕。只有加強此經絡與內臟器的保養,才能改善預防發病傾向:容易出現陰虧燥熱的病變病或者病后表現為陰虧為易感疾病:不寐、便秘、眩暈、咳嗽、喉痹、消渴、目疾、溫病、肺癆等,患病易于化熱。
養生原則:養陰降火,鎮靜安神。以飲食調理、心神調養為主。
飲食宜忌:不宜溫燥、辛辣、香濃的食物,如辣椒、花椒、胡椒、八角、茴香、韭菜、香菜、蔥、生姜、蒜、鯽魚、扁豆、酒、咖啡、紅茶、鵪鶉肉、雀肉、狗肉、羊肉、蝦等。不宜經常用炸、煎、炒、烘、烤等烹調方式。宜食寒涼清潤的食物,如葡萄、西瓜、梨、香蕉、枇杷、羅漢果、綠茶、菊花、西紅柿、甘蔗、芹菜、菠菜、莧菜、絲瓜、苦瓜、黃瓜、山藥、蓮藕、馬蹄、綠豆、百合、黑芝麻、豆腐、鴨肉、螃蟹、田螺、淡菜、牡蠣、海參、桂魚、銀魚、鮑魚、墨魚、龜肉、鱉肉等。可常食用百合粥、桑椹粥、山藥粥。
生活起居:熬夜、工作緊張、劇烈運動、酷熱環境均會加重陰虛體質,應盡量避免。適宜太極拳、氣功、八段錦等傳統靜神動形的健身術。不宜溫泉或桑拿泡浴。起居規律,情緒平和,工作有條不紊,對陰虛體質的養生保健非常重要。應保證充分的睡眠。
四季保養:冬寒易過,夏熱難熬,易感溫熱之邪。
春季容易陰虛火旺,肝陽上亢,引起失眠、痤瘡、口臭等。宜進食清涼滋潤的食物,如百合、鮮蓮藕、新鮮水果蔬菜、菊花茶、綠茶等,多飲水;不宜海鮮、蝦、香菜、鯽魚、春筍等“發物”.以及溫補之品。高血壓病患者當心血壓上升,減少食鹽,平穩情緒,確保睡眠。可練習養肝功:大噓三十遍,細噓三十遍,一切熱者,數數噓之,綿綿不絕為妙。亦可用太極拳、氣功、八段錦等傳統健身術,不宜劇烈運動。夏季不宜食熱性食物,否則內熱難耐,或引起痔瘡出血,甚至中風。食用鴨肉與冬瓜、芡實、薏苡仁、綠豆,有清暑滋陰健脾化濕之功。烏梅湯或以甘蔗汁、西瓜汁、蘿卜汁配以少量菊花煮水飲用。盡量避免日曬。有條件可去避暑勝地過夏。秋季多食新鮮水果、黑芝麻、百合、杏仁、蘆筍、山藥等,切忌辛辣燥熱、煎炸動火之物。研習咽津功:全身放松,心平氣和,自然呼吸,口唇微微閉合,用舌在口腔牙齒間內外上下攪動,津液滿口時,分三次慢慢咽下。
冬季可進食厚味滋補肝腎之品,如熟地、黑芝麻、沙參、麥冬、石斛、黃精、龜板、鱉甲山藥、枸杞子、牡蠣、海參、鮑魚等。一般冬令進補的膏方中多有人參、黃芪、肉桂、鹿茸等溫熱之品,此為陰虛體質的大忌,不宜食火鍋,如吃火鍋也應以清湯、豆腐、菠菜、芹菜、海帶、番茄等鍋料為主,不用姜蔥提味,僅用麻油即可。冬令應避免傷精之舉:過于溫補、房事過多、運動劇烈,否則“冬不藏精,春必病溫”。
建議:適當飲服咽立舒茶、養心茶、寧神茶
自我穴位調理:三陰交、太溪、涌泉、尺澤、照海。
7.血瘀質
特征:瘦者居多。面色晦暗,易生色斑及生黑眼圈,口唇色暗,皮膚干燥,瘙癢;口干,但欲漱口不欲咽;時有疼痛(如頭痛、胸痛、胃脘痛、腹痛、痛經等);月經不調;舌質瘀暗或暗淡,有瘀點或瘀斑,舌下靜脈曲張;脈澀。七情長期壓抑不得舒展,較少運動,表情抑郁或呆板。
形成原因:先天稟賦;長期七情不調,生活不規律;慢性疾病;久服寒涼的藥物或食物;長期生活在寒冷的環境中(包括夏季過于貪涼);小兒少見,中老年增多。
楊教授:此類人一般屬:肝郁氣滯血瘀;兼挾體質:陽虛血瘀、氣虛血瘀、痰瘀互結、瘀熱內結。只有加強此經絡與痛點部位及內臟器的保養,才能改善預防發病傾向:肥胖、黃褐斑、痤瘡、胸痹、肝硬化、消化道潰瘍、痛經、脫發、腫瘤、郁證。
養生原則:疏肝理氣,活血化瘀。以情緒調節、運動鍛煉、避免寒冷為重點。
飲食宜忌:不宜多食寒涼、溫燥、油膩、收澀的食物。
宜食具有健胃、行氣、活血作用的食物,如:雞內金、陳皮、玫瑰花、茉莉花、山楂、黑木耳、黑豆、薤白、韭菜、酒、醋、紅糖、紅花油、桂皮、茴香、椒鹽桃仁、糖醋大蒜、檸檬、洋蔥、韭菜、蘑菇、香菇、刀豆、茄子、藕、螃蟹等。可適當飲酒。如屬瘀久化熱、瘀熱在內,則要避免溫熱燥火。
生活起居:多做戶外活動,堅持運動,運動量可以適當加大,跑步、登山、游泳、打球等較為合適。
四季保養:重點在春季和冬季。春季從情緒、飲食、運動等方面疏發肝氣,促進氣血暢達;夏季不可貪涼飲冷;冬季謹避寒邪,注意保暖,加強運動,鼓動血脈,減少佛郁。
建 議:適當飲服通絡茶.養心茶
自我穴位調理:血海、阿是穴、章門、孔最。
8.氣郁質(敏感多疑型)
特征:瘦者居多。
常見表現:最多見的是性格內向不穩定,抑郁脆弱,敏感多疑,對精神刺激的適應能力較差,平時苦著臉。表情煩悶不開心。有些人胸部有脹痛感或者有疼痛游走感,常嘆氣、打嗝,或者咽喉總覺得不舒服,有東西梗著。有些女性乳房脹痛。睡眠較差,食欲減退,健忘,痰多,大便多發干,小便正常。舌頭顏色淡紅,舌苔薄而白。
心理特征:與上述“常見表現”相同。
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:不喜歡陰雨天氣,對精神刺激的適應能力較差。
楊教授:此類人一般屬:心腎不交、肝心郁結,氣機不暢;常見兼挾體質:氣陰兩虛、陰虛兼瘀血;只有加強此經絡與內臟器的保養,才能改善預防發病傾向:容易患抑郁、臟躁、不寐(失眠)、驚恐等;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。
調養方式:多吃小麥、蔥、蒜、海帶、海藻、蘿卜、金橘、山楂等具有行氣、解郁、消食、醒神的食物,多吃香蕉、彌猴桃。睡前避免飲茶、咖啡等提神醒腦的飲料。
生活起居:生活規律,.堅持運動鍛煉,不使陽氣內郁化熱,以較大運動量為宜。
建議:適當飲服清肝茶.養心茶.寧神茶
自我穴位調理:太沖、極泉、內(外)關、神門、期門。
9.特稟質
特征:有的畸形,有先天生理缺陷或者外表無特殊。
常見表現:遺傳性疾病有垂直遺傳,家族共同特征等,胎傳性疾病為母體影響胎兒個體生長發育以及相關疾病特征。
心理特征:因疾病各有不同。
發病傾向:過敏體質者容易藥物過敏、患花粉癥,遺傳疾病如血友病、先天畸型等。胎傳疾病包括胎熱、胎赤、胎驚、胎肥、胎癇、胎弱、發育遲緩等。
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:很差,尤其是過敏體質者,季節變化可誘發宿疾發作。
調養方式:飲食清淡、均衡,粗細搭配適當,葷素配伍合理。少食蕎麥、蠶豆、白扁豆、牛肉、鵝肉、茄子、濃茶等辛辣之品、腥膻發物及含致敏物質的食物。
皮膚過敏,用自制脫敏靈:蘇葉、浮萍草、蟬衣、地龍各10克煎水服。
建議:適當飲服潤肺茶.養顏茶
自我穴位調理:百會、大椎、神厥、命門、足三里、三陰交、涌泉。
插圖源自網絡,如有版權請聯系管理員刪除。